對于剛剛有孩子的家庭,看著小家伙健康快樂的成長是家長們最為開心的事情,當寶寶1歲左右的時候,家長們就已經(jīng)開始教寶寶說話了,一般情況下1歲的寶寶就慢慢開始學說“媽媽”“爸爸”等簡單詞語了。然而有一些寶寶發(fā)育的比較遲緩,甚至到了2歲也還不會喊“媽媽”“爸爸”,如果寶寶有這種癥狀,可能是寶寶患有發(fā)育性語言障礙了。
判定一個孩子是不是患有發(fā)育性語言障礙,必須經(jīng)過心理學專家的診斷,否則絕不能給孩子貼上類似的標識。如果確診為語言發(fā)育遲緩的兒童應該盡早的對這些兒童開展以言語訓練的治療。在這個過程中,要做到以下幾點哦!
1、激起孩子說話的欲望
爸爸媽媽是孩子人生中的位老師,讓孩子開口說話的最有效辦法是爸爸媽媽給孩子創(chuàng)建一個適合聊天和溝通的氛圍,應該利用任何可能的機會不停地和寶寶說話、講故事、唱歌,即便在絕大多數(shù)情況下都是爸爸媽媽在說,寶寶回應比較少也要堅持。和孩子說話的時候,爸爸媽媽不妨見機行事,啟發(fā)、誘導、提問,設法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。如果他對你的努力有所回應,用零碎的語言加上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表達出他的意思,應該及時給他熱情的鼓勵,使他得到語言表達的滿足感,產(chǎn)生表達的欲望。對這些孩子,父母先不要在意他說得好不好,也別急于糾正他語言中的毛病,培養(yǎng)起來他說話的自信心、讓他體驗到表達的喜悅比什么都重要。
2、個性化訓練循序漸進
對孩子的言語和閱讀訓練是一對一的,如對感受性語言障礙者,重點在于訓練對語音的理解、聽覺記憶及聽覺知覺等。對表達性語言障礙者,重點在于訓練他模仿別人講話。無論對哪一種語言發(fā)育遲緩兒童的教育訓練,爸爸媽媽都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。具體的做法是將擬訂的教育計劃分成幾個小單元循序而進,這樣孩子比較容易學會,可以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。對那些語言表達和閱讀上有困難的孩子,爸爸媽媽可以借助講故事書的方式或設置一個特定的情景,反復教孩子認讀筆畫、發(fā)音簡單的字、詞,讓他們慢慢地辨認、熟悉、理解、記住這些詞的發(fā)音和含義;隨后過渡到比較難的字、詞語;然后再開始給他講解一個個短句、長句的意思及相應的故事內(nèi)容。如此一步步地訓練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,父母的貪多圖快和急躁情緒只能是欲速則不達。
3、考慮寶寶情況安排訓練
對于那些說話或朗讀總是不順暢、經(jīng)過多次訓練效果終不明顯的孩子,爸爸媽媽要冷靜、再冷靜。因為此時你一點點的激動和不滿,都會為孩子的語言學習帶來挫敗感和恐懼感,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。對于這類孩子,與其教他說話讀書,不如先唱兒歌、童謠、歌曲給他聽;只要他不反感,你就反復為他唱。為了方便,父母不妨選擇那些孩子百聽不厭的兒歌磁帶、CD作為孩子學習的教材。爸爸媽媽也可以把孩子喜歡聽的內(nèi)容用錄音機錄下來反復播放,以便他隨時被聲音包圍著,由聽而說,實現(xiàn)從量變到質(zhì)變。